近年來各國對永續(ESG)的議題愈發重視,國際大企業都陸續呼應2050年或更早要淨零排放,並進一步完善企業自己的永續報告書(ESG Report),更陸續開始要求供應商提供碳盤查的數據及永續報告書。
當世界趨勢愈明顯,國際大企業多能掌握市場動態後做出相對應訴求,不僅在ESG的E領域完成溫室氣體排放的盤查並承諾未來減量的目標,更會在ESG的S和G兩領域針對利害關係人重視的議題上有所作為,而ESG報告僅是把企業在E、S、G三個領域的作為加以記錄,以ESG報告的形式公開。
在此提出兩個重點,第一是S包含的利害關係人中多包括股東、員工、客戶、和供應商,考量供應商的碳排放平均是企業本身碳排放的十幾倍,當大企業在E上表現決心降低碳排的方式之一就是管理供應商的碳排放,這也是為何許多台灣企業這兩年陸續被客戶要求提供碳排放的數字。第二是國際大企業看重ESG的表現,不只自己會盡力做,也會在意供應商們在ESG的表現,這也是為何企業陸續被客戶要求提供ESG報告,而ESG報告也會成為投資機構及金融機構未來對企業是否投資及放款的依據。也就是說,企業若有一定規模,有和銀行貸款,有歐美客戶(或客戶的客戶有出貨到歐美),就遲早會要提供ESG報告,讓外部人了解企業對ESG的理念及績效,進而決定是否和企業繼續生意往來。
若台灣有個A企業不了解ESG的真諦,還依循CSR模式花錢委由外部顧問公司協助編制ESG報告,此時A企業內部多未在ESG領域有實質作為,此時這種提供ESG報告的A企業就被視為漂綠。當客戶在A企業兩年的ESG報告中看不到實質作為(績效)時,在意ESG的客戶會繼續和此漂綠的A企業繼續生意往來嗎?此時A企業不僅浪費了兩年外包編制ESG報告的費用,還浪費了兩年的寶貴時間,若競爭者B企業有確實導入ESG後編制出ESG報告,在意ESG的客戶會把訂單下給B企業還是A企業?此時A企業多還不了解為何生意會逐年下滑,直到了解時已被競爭者彎道超車了。問題是,我們要當A企業被人彎道超車?還是當B企業彎道超車別人?
相信企業領導人在了解ESG的意涵及對企業的影響後,能做出對企業好的決定。我是天下顧問執行長朱元中,也是美商鄧白氏ESG總顧問,以上分享希望對企業有所助益!